2020年1月10日,国内心理服务平台壹心理发布《 2019中国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 》,旨在描摹心理咨询行业现状、帮助大众进一步了解行业的同时,助力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次报告,壹心理携手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樊富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建平、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赵旭东、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仇剑崟、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徐凯文等5位心理学大咖及众多资深从业者,从心理咨询行业现状、心理咨询用户画像、心理咨询师画像、心理咨询行业未来展望等4大板块出发,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回收了1205份有效数据,历时百天打造出《 2019中国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 》(以下简称为《报告》)。
机遇与危险共生,行业亟需规范发展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国民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提高,心理行业正处于机遇与危险共生的蜕变状态。
《报告》的第一章对整个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一方面,城镇居民心理健康人群仅占16%,国民普遍具有轻到中度的心理困扰,心理类服务供不应求。截止至2019年9月,心理咨询类微信公众号文章年度阅读量达2.17人次,知乎对应话题关注量超86万名用户,壹心理旗下“人生答疑馆” 心理问答产品,在这2年内环比增长525%,可见关注心理健康的用户量仍在持续增长当中。
另一方面,心理行业准入门槛却尚未清晰,致使从业者培训市场混乱,发展路径未成体系。2017年心理咨询师考证被正式取消后,通过考试持有相关从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累计约有150万人。加之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持证”和“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能力差距,中国每千人城市人口的实际心理咨询师从业人数低于1.28人。
咨询需求越发增强,来访者多为女性
《报告》中呈现的“心理咨询用户画像”显示:心理咨询正逐渐被用户正确接受,新用户数也正在逐年增长。
其中,有46%用户来自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的城市,74.3%用户为女性,单次服务价格为400-600元的咨询师最受广大用户欢迎。
从咨询形式看,原先因隐私性好、价格低廉、使用便捷等原因,广受用户欢迎的语音咨询占比正逐年降低,用户开始倾向于选择价格相对较高的、设置更稳定、更有现实感的线上视频和线下面询方式,致使平均咨询单价亦随之呈现出上升趋势。
从年龄层看,得益于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受科普较多的20-39岁互联网使用主力用户对心理咨询的接受度较其他年龄段高,占比高达85%。其中,关于心理健康、恋爱心理、个人成长和情绪管理等方面问题是咨询热点。00后用户占比也已至7.3%,体现出心理服务正在被新生代所接受和认可,行业未来可期。
初期投入较高,学习伴随全职业生涯
在心理咨询师群体中,全职咨询师占比48%,兼职咨询师占比52%,92%为本科、硕士、博士学历,41%专业为心理学。其中有79%从业者为女性,且大多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执业。
从《报告》中呈现的咨询师经验分布图可以看到,500小时内的咨询师有44%,5000小时以上的仅占11%。为了提升专业能力,94%咨询师有个人体验,87%咨询师有一对一督导,93%咨询师有团体督导。67%的兼职咨询师,专业学习的支出大于咨询收入。
《报告》指出,之所以出现“支>收”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咨询师初期个案量少、经验少,不擅长保持稳定的咨访关系,用户容易脱落。一般来说,咨询经验积累至500-1000小时后,半数咨询师可达到收支相抵。咨询经验达5000小时以上后,大部分咨询师用户脱落降至7%,58%收费能在600元以上。
未来或将形成金字塔形健康服务体系
《报告》也对未来行业发展做了展望:伴随着国家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未来社会或将根据心理专业的特点,针对大众需求的不同层次来培养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领域人才,形成金字塔形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让心理健康服务逐步趋向多元化,心理咨询服务体验走向人性化。
除此之外,大阪大学的 Takahisa Uchida 也正带领着心理团队积极探索机器人咨询师的相关研究,心理咨询服务未来或许还会往科技化方向前进。如,通过AI智能工具回答常见问题、结合大数据算法智能推荐咨询师、在已有的在线音视频咨询系统的基础上整合新技术提高在线咨询的临场感等等。
未来,心理咨询或可纳入医保体系不再“贵族化”,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之间也将突破壁垒,建立双向甚至是多向转诊机制,从“心理保健治未病”到“精神类疾病康复回归社区”。心理咨询行业也将自发地走向自觉发展,进入一个规范化、专业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