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在很多人眼里仿佛有一些神秘,认为他们一眼就能看透人的内心,看穿别人的过去。
那么心理咨询师真如影视剧中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无所不能,能一眼就能看出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否则就是不称职。通过一两次的心理咨询就能解决心理困扰,让来访者豁然开朗吗。
实际上,心理咨询师也是普通人,只是利用心理学原理,以来访者提供的问题作基础才能对其有所帮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心理咨询师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来揭开心理咨询师的神秘面纱。
1
心理咨询师≠万能的算命者
咨询是咨询师和来访在专业的空间里,围绕困扰来访者的事件或关系,引发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探索的一系列过程。
对于心理咨询效果大众是普遍存在误解的,比如对心理咨询的期望值过高,在诉说完自身的困扰和问题后希望咨询师当时就给出一个能立马解决问题的行为规范,或者帮助去解决问题。
例如:会帮助失业的人找到工作,帮助失恋的人重获爱情,帮助有外遇的人回心转意,帮助父母寻回离家的孩子等。
实际上心理咨询师是不会帮来访者做决定的,如果来访者是以这样的心理去做心理咨询,那这种希望恐怕要落空了。
因为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个人自我了解,进而发挥个人的潜能,去处理生活中的人际问题,去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2
不能改变现实,但能改变你的视角
生活不可能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心理咨询当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药。对人们的现实困境,心理咨询师其实一筹莫展。
如果一个人失恋了,很痛苦,咨询师会引导来访者承认:“失恋当然会痛苦,这很正常也很自然。”
但是,如果这种痛苦太深了也太久了,咨询师就会与你一起来分析:“为什么这个痛苦会被如此放大呢?它对你有什么更深层的心理意义?为什么你会久久地抓住它不放?”
你的故事,咨询师在听,但他却是在用眼睛听。
他观察你的表情、情绪,无意识动作,分析你在如何说故事,故事里哪些内容是你解释,哪些是你的赋义。
好的咨询师总是在激发你对自己的反思,使你从问题中看到自己。
有时候,你受到启发,改变了一个视角,从“我是一个被动的受害人”变成“我是某一个问题的形成者”,很多东西就会变得不同。
3
不能或很难立竿见影
曾经有一个心理咨询师他遇上这样一位来访者:整整一小时,她哭诉,他就听她哭诉,时间到了,她说:“我还没有说完,能不能延长一会儿?”他说:“下次再来。”
到了下次约定的时间,她失约了,倒是她母亲出现在诊所里,问咨询师:“我女儿都说了些什么?”咨询师说:“你可以去问她。”母亲说:“她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只说,咨询师光是听,而且只肯听一小时,我找个朋友,还可以随便谈它三五个小时。”
如果她只是哭诉,咨询师就只能当一双好耳朵,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
他必须等待,等待一个时机,等待一个“入口”,等待她过了最初的宣泄阶段,做好领悟的准备,等待她开始投入,才能陪她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改变。
如果治疗关系在起点时就中断,那就只能是一次失败的咨询,来访者没有收获。
心理治疗不同于一般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很少看一次就有效的。一般人寻求心理治疗时,通常是带着许多经年累月所形成的心理问题。因此,要有效改善累积多年的问题,便要花较长的时间,接受心理治疗。
一般而言,心理治疗的时间不宜太短,根据Seligman(1995)年的研究,心理治疗的时间与疗效是成正比的。
4
不同与朋友间倾谈
心理咨询中那种亲密信任的关系,有时与朋友的感觉非常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来访者的种种感受与看法,会受到咨询师完全地接纳与尊重,你的隐私,绝对受到保密;咨询结束,关系立刻中断,没有任何牵扯——这会为倾诉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和私密性。
假如有一个人告诉咨询师:“我想自杀”
他不会说:“千万别”
他可能与你讨论:怎样的自杀方法比较快乐?如果自杀了会解决什么问题?留下什么问题?除了自杀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吗?在这种完全被接纳的自由讨论之后,来访者可能就领悟了自杀这个行为背后他想要表达的内容,被倾听和理解之后,大多数想要自杀的来访者就会放弃自杀的行动了。
咨询师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超越了个人的欲望的,因为理解他人,本身是一个非常不自然的事情,咨询师专注于他人的需要和成长,来访者出于对咨询师的信任,愿意把他私密的东西和咨询师分享,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特权,甚至来访者最亲密的人可能都没有这种特权,所以对于咨询师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助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实现,但是在助人的过程中,咨询师却体验到了自我实现。这种生命的影响也是双向的,在咨询师帮助来访者的过程中,其实作为咨询师也可以获得很多关于人生和人性的感悟,来访者确实也会改变咨询师。